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除了内卷到死,这代年轻人还有别的出路吗?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7 00:00:02
阅读 153
除了内卷到死,这代年轻人还有别的出路吗?

01

看到拼多多女生死在加班路上的新闻,我捂了捂因为熬夜加班闷了一周的胸口。

一时间,「996」这个沉寂许久的话题又再次被拎出来鞭尸讨论。

而更令我难过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在社交网络上振臂高呼,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暴,回归现实生活时,大多数人还是会涌入人潮,沉到安静的水底,皈依这套法则。

“你不拼命,还有大把人拼命“。

这才是整件事最吊诡的地方。

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

随着水涨船高,人人都练就了一套求职组合拳,学历、技能、语言、知识,一样不少。

我们如流水线的装配工人,丢失了自我主体的创造性,让渡自身议价的筹码,来获得身居大厂的平和与安宁。

一百七十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异化。

原来的工匠,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去生产。

可到了工厂里,工人使用机器,却失去了主宰机器的自由。

换言之,劳工没有自主权,只能够在别人的规定和命令底下去出卖的劳动力。

而只有你已经取得了能够活下去的生存条件之后,剩下来的时间,你才会去追求动物性以外的其它的欲望的满足(所谓温饱思淫欲)。

这时,你才和动物区隔出来,作为,一个人活着。

所以你无怨无悔地成为了一个劳动者。

而一旦沦为劳动者,绝大部分的时间,人是作为手段的存在,而并非作为目的存在。

他们不会再有时间思索生命的其他可能性或者任何让自己活得更丰富的东西。

这样的人,一定是不完整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人会真的拥趸996,只不过没人能拒绝与之匹配的「高薪」。

本质上,996这几个数字,已经自带点凡尔赛的优越意味。

你有资格抱怨,就说明你经过了层层过滤和筛选,进入了一个处于上升期、还算不错的行业,你的眼前有明朗的前景和相对较高的薪资福利。

即便与此同时,你的生活已经难以称之为生活——个人时间被无限压缩,只剩下通勤、工作、睡觉。

当996变成大厂间心照不宣的惯常操作,当我们开始用后现代保命哲学自诩“打工人”来消解这种权利的失衡,一并遮蔽住的,是经济下行、转型困难、房价高企、工会和法律的缺失等等根本症结。

“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

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拼多多在事后以如此冰冷的回应给各位看客一记耳光。

过上安逸的日子,本来不就是生而为人最简单的夙愿吗?何时变成了与命运交恶的雷池,僭越就要尝到「不够努力」所带来的恶果。

总有人越过雷池,但更多人转身就走。

存量博弈的时代,个人便容易被锁死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中,在社会的某个圈层里周而复始地循环。

vista看天下主笔,用悲观的语气写道,这是一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囚徒困境。

02

但凡有一个勇夫加入,这场困境就会继续。

我们似乎可以用内卷(involution)这个词,解答这个时代的一切怪象。

它与“进化”(evolution)相对,指的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混合着无希望、无出路、无意义的表达,「内卷」描画出阶层固化之下更大的绝望。

学区房,起跑线,补习班,升学,重点高中,985,211,大厂,阶级跃迁,婚恋市场.....

在这个窒息的人生图谱里,一切皆可卷。

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内卷是个体选择,但后果却需要群体来承受。

尽管从整体上看,内卷对个体生命的倾轧毋庸置疑,但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脱离了内卷所提供的可预见结局,独自面对更加陌生离散的生活状态,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

究其根本,是我们太习惯回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无论这个要求是工作、学习、婚姻、生育,达成财富等等任何一种。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生活在一个「正确的范式」里。

我们一路要求自己收集光环收集标签,从名校高分到名企高薪,这些正确而统一的标准,规训了我们的意志。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习得了一套让社会满意的答案。

我们用这套答卷去安排、理解、评价自己的生命。

我们习惯拿着自己的选择与周围的人的平均选择作对比,看看自己答对了哪些题目。

更多贴合社会期待的正确答案,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认同、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社会资源。

当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诉诸自我的可能,放弃无限多未选择的路,放弃无穷无尽的旷野和山脉,而走上同一座独木桥时,便不能怪注定要与这座桥上的千军万马来一场贴身肉搏。

内卷,成了我们对冲风险的方式和手段。

与此同时,日渐萎缩的视野,会连同凋落的生命力一起,被我们安置在内心的小小角落,不再问津。

03

The Rose

Olivia Ong - Kiss In The Air

我们这代人对未来的想象,实在太狭隘了。

(也是时代所迫)

黄灯老师在《我的二本学生》里,袒露自己的担忧,「我亲眼看见全社会最应具有活力的青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个体回退到更为封闭的网络世界。

不少学生认定今天的便捷和丰富理所当然,今天的失衡和坚硬也理所当然,他们不追问高房价的来由,难以感知各类存在的差异,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手机、网络、信用卡的时代,也无法想象一个不用房、没有房贷、教育成本低廉的时代。

前段时间,深圳推出了一部6分钟招揽人才的短片,片子热血澎湃、铿锵激昂,“在这里,没有天花板也没有终点线“,让人有种踩在深圳的土地都能捡到黄金的错觉。

活力、青春、创新、挑战,一个紧贴时代,遍地机遇还开放怀抱等你的城市,对所有年轻人都有致命的吸引力。

再看一眼一路飙升的房价,罢了罢了,爱不起爱不起。

世俗化是成人世界的开始。

为了减少与周遭环境的摩擦与冲突,我们会想尽办法调整自我的节奏,让自己适应这套丛林法则。

人是最擅长建构合理叙事进行自我催眠的动物。

为了让自己心里过得去,什么理由都胡诌得出。

所以,要么躺平,要被跟着卷,反正最后总能自洽。

难就难在,受东亚文化影响,根本没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躺平」。

我们还是会选择加入内卷,与自己死磕,不停消耗,达到某种刚性的模式。

若想要突破内卷,就一要学会拓展新的人生视角,发掘新的人生路径(副业搞起来搞起来)。

这样新的人生视角,我从一个外国导演身上看见了。

(划重点,方法论来了)

他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比利时导演。

上回我们一起去客户那边提案,坐在车里时,我看见他在用淘宝买盗版的Armani衬衣,我惊讶地问,“咦?大导演也买盗版的吗?”

他丝毫没有羞赧,大大方方地拿出手机笑着和我说:「对啊!我平时参加电影节的suits都是品牌方赞助的,私下自己要穿的衣服,我就从来没有买!过!正!版!太贵啦!可以买好多件taobao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哈哈大笑,也许奢侈品logo赋予他的身份地位,他已经完全凭借自己的才华、作品、谈吐,得来同样分量的认同了吧。

钱本身不重要,钱能换来的价值,才是我们需要花精力去追逐的东西。

我们拼命赚钱,是要获得钱背后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也不一定非要钱才能获得。

钱能救命,那我想要的不是最好的医生,而是健康的身体。

钱能周游世界,那我想要的不是一张飞往国外的机票,而是新鲜的新奇的生命体验。

捋顺这个逻辑后,我觉得整个思维开阔了许多。

我想要买房,那我到底是想要一个可以住的地方,还是想要一段稳定幸福的亲密关系。

如果是后者,那我大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建构自己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朋友袒露心声,和家人一起制造回忆。

我想要买包,那我到底是认可这个品牌价值,还是想要这个logo带来的附加标签。

如果是后者,那我也可以通过工作、事业、个人输出等等其他形式来获得这种虚荣和满足,这样的认可相比起来要反而更加持久,因为它是你自己创造的东西,并非一次谁都可以做到的消费行为带来的「物物交换」。

还有可能,你都不想要,只是看到别人都有了,所以你也想要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体验过更多事物,我觉得大家心里都会有杆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欲望的满足,什么是自己的渴望,什么是社会的绑架。

只是能不能跳出来直面自己的感受,这才是考验人的地方。

04

回来这半年,我变得异常社畜。

在连轴转的高压工作环境下,我像一颗被抽打的陀螺,无时无刻不在旋转。

可当工作做完,抽打的鞭子停下时,我竟然会无措到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我开始反思,怎么样的一生,才算成功的一生。

是要赚很多的钱吗?也许是。

是要有一个很爱的伴侣吗?也许也是。

总之,幸福总量高的一生,应该就是还不错的一生。

那我们的人生命题,是不是应该更聚焦如何实现「幸福总量高」这个任务。

是不是把时间轴拉到一生来看,很多事会不会就不是必须用这三五年全部打卡完成。

人的一生可以是非线性的。

30岁可以享受70岁的豁然,也能在40岁时拿起20岁的勇敢。

我们不断选择,不断通过选择雕塑我们的人生,丰满我们的「预设」,最动人的往往不是写出一个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恰恰是那些美丽的错误、有趣的挥霍、浪漫的遗憾、荒诞的意外,堆砌成现实和梦想间一条条隐秘的通道。

当所有人都开始探索与创造,原来那套标准也自然被打破了。

任何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到最后,个人的故事才是最生动的注解。

而关于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就是当初那些离家闯荡的男孩女孩们,终于没有辜负自己,长成了最想要的样子。

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十一和Tammy,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立即删除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