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工作是为了赚钱”:这个观念,害惨了多少年轻人!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6 00:05:27
阅读 179
“工作是为了赚钱”:这个观念,害惨了多少年轻人!

曾有一位职场前辈告诉我:

工作就是,你不得不把你的时间,花在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上,以换取你不得不用的金钱。

他说话时的样子好像师者传道,但是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个“996”盛行,内卷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果抱持这样的信念,那么人生大概会有一半的时间是被“工作”挟持着的。

每当我要去上班的时候,我婆婆总喜欢和小宝说这样的话:“妈妈得出去工作,这样才能赚钱给我大孙儿买玩具啊!”。

婆婆并无恶意,但婆婆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和那位职场前辈一样:

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有了钱才能生存。

他们都将工作看成了“必要之恶”,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图片

如果把工作看成“必要之恶”,那么为了赚钱而工作,周而复始,必然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心累。

人就像被工作“奴役”了一般,想想就可怕。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被困在“心累”的状态里吗?

有没有解呢?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让事业成为你梦想的载体和快乐的源泉。

今天读书君就想和大家聊一聊,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工作。

图片

把你的“热爱”变成“工作”

很多人在毕业之后都会去考虑更“实际”的工作,想着等我赚够了钱,再去实现我的梦想。

但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很可能依然活在当初的“实际”中,离梦想越来越远。

其实,梦想和现实并不矛盾。

锤子简历斯曾经说过,选择你的热爱,并从中赚到钱。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男主角的好朋友法罕听从了爸爸的建议学习工业。

然而,他始终想当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是男主角对理科的热爱感染了他,让他不顾家人反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后来法罕果真成了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他勇敢的拾起自己的梦想,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片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为了“热爱”工作,和为了“金钱”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你工作的目标只是为了赚钱时,如果目标实现了,你就会失去当初工作的动力;

而如果目标没实现,你很可能会放弃这份工作,因为它无法帮你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赚到钱了,会无聊;赚不到钱,会放弃。

但如果你是因为“热爱”而工作,你就不会心浮气躁。

因为只有让你真正喜欢的事情,你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也才更容易产生正向的结果。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

我做手机,是因为我是一个手机发烧友,我喜欢这个,我每天都琢磨,我也不觉得累,我也不觉得这是工作,它就是我的爱好。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中,作者克里斯坦森说: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你这一生都没有在工作。

人生的境界,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你有多么享受你的事业,多么以之为乐。

今年高考, 留守女孩钟芳蓉火了,她的成绩是676分,但她却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只因热爱。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会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的热爱。

让工作变得有趣,就是首先选择让你感兴趣的工作,就这么简单,而赚钱只是工作产生的副产品。

图片

图片

把你的“工作”,变成“热爱”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这种观点只能听听罢了,生活还得回归现实。

有很多人已经沉沦在“工作是必要之恶”的魔咒里,他们身上往往有家庭的责任,没有余力也没有勇气跳出来追求热爱。

他们就像一艘无法掉头的大船,只能继续前行。

但这样下去,他们也荒废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块时代的幕布,它早就在暗中埋下了命运的伏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是,能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绝不是环境,而是个人的选择。

图片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年轻时也曾十分消极,在找工作屡次失败之后,他甚至冒出过加入黑社会的想法。

后来好不容易进了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但去了才发现那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到了,但员工们只收到四个字:“请再等等”。

不久跟稻盛和夫一起入职的同事都另谋高就去了,稻盛仿佛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结果这时候他反倒想开了。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干脆全身心投入的努力一把。

就是这一次心境180度的大逆转,让稻盛和夫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在他的付出下,企业开始焕发新机,不断的突破之前的成绩。

图片

后来,他还带领京瓷,做到了世界500强。

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稻盛和夫从来也没有那次心境的逆转,那么就绝不会有后来那些巨大的成绩,他的名字也永远不会被我们知晓。

如果我们把心思花在抱怨工作上,那工作永远都不可能做好,自己的人生也会走向下坡。

说到底,工作本身并没有属性,工作究竟会让你厌烦还是热爱,全凭自己的心态。

当有一天你觉得生活变好了,其实并不是因为环境变好了,而是因为你自己变好了。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工作是万病良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当你能在工作中不断的磨练心性,一切都能越来越好。

图片

图片

成就你的永远都不是工作,而是你自己

主持人何炅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就去努力,如果你觉得很难,那么你就放弃,但是放弃后,你就不要再谈梦想。

这里面很深刻的一个道理就是,人的内心才是最大的“变量”。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做什么样的选择,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内心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的考试不及格,妈妈说:“这是什么破学校,什么破老师,把我们教成这个样子”,妈妈这是在抱怨环境;

紧接着爸爸说:“关学校什么事啊,你看他半夜了还在玩游戏,”爸爸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

爷爷这时候说:“他都不学哪能学会?我当年就愿意读书,门门科目考第一。

爷爷说自己就愿意读书,说的是他的心态。

环境、行为、心态,把这三者放入一个金字塔图中,“环境”是处在最底层的,“行为”处在中间,最上一层就是“心态”。

这样体现出来的意思是,当你被下面一层的问题困扰时,往往去上面一层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所以环境问题也好,行为问题也罢,这些其实都不是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一个人的内心。

与其渴望进入一家好公司,借助平台有更广阔的发展,不如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自身出发,让自己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光发亮。

图片

樊登老师在解读《干法》时提到了三种人的状态:阻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阻燃型的人怎么呼唤都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可燃型的人能在他人的影响下焕发一些活力,而自燃型的人天生干劲十足,充满斗志。

这个时代也更加需要自燃型的人。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亲就是一位自燃型的人,他的工作是背着沉重的邮包。

每天走80里路,连续走上3天,才能把信一一送到。

他有一句很朴实的话:“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心里才会踏实。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这位父亲的内心却无比富足。

图片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

比完成活儿更重要的,是干活人的人格。

而人格必须在干活中才能提升和完善。

也就是说,当我们能通过工作,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时,人格也会开始完善。

而比起单纯的谋利,这种人格的富足更能让我们获得长久的喜悦。

愿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份喜悦。

图片

写在最后

大道至简,只是有时那些最好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就像佛语里有言:本自具足。

明明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东西,却还在苦苦向外求。

其实,你苦苦期待的好工作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的心里,你的心念一转,它就会出现。

来源樊登读书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