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互联网打工人,就该死吗?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6 00:00:31
阅读 168
互联网打工人,就该死吗?

互联网人猝死,其实已经并不是个例了,每年都有不少互联网人猝死,一部分在家中,一部分就在工作台上。

就在今天,PDD员工跳楼,其实我想说的是,真正曝光到大众眼前的,少之又少。

之前拼多多95后女孩猝死的案例出来之时,我一直觉得应该是到风口浪尖了,毕竟这么年轻的女孩,为何说猝死就猝死,但看到网络的人对之风评则是一转,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对互联网印象无一是高薪工作,活多年轻饭。

就连业内的评论也很少,我一个前同事,就在微博用个人账号发表了相关的评论,也被PR部门要求删除。

我不知道多少公司有这样的风评机制,但如果有,其实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是某种缄默和承认了。

我不少身边当PR的朋友埋怨,这年头招工难,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尤其是头部公司,就是拿命去换的行业,之前面试的时候还会问应聘人,这里需要加班,你能承受吗?现在连提都不敢提,因为在提之前,就会被要求,如果要加班,工资是不是该更高。

互联网是高薪行业?

其实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真正高薪」的行业,看2022年互联网的平均收入就知道,哪怕如AI已经算是互联网高精尖产业,年薪不过29W+,而这个还只是平均数,属于中高端人才的行列,大部分人在这个水平的半数下游,如果不是核心部分和业务,甚至不如一些服务行业的私企高,等你们洗过了数据,再看这个行业,还会觉得这是一个高薪产业吗?除了整个行业对互联网的误解,互联网内其实也是一个活脱脱的企业内部割韭菜的场面,是的,选择了这个行业是当了一回韭菜,进入公司后也重新又被割了一遍。

但互联网真的加班,我不针对某个大厂说,我只说互联网的现状,的确是加班文化严重,这种严重不是说活有多少,而是大家已经默认这种「加班」制度存在了。

频繁低效的开会、制定各种数值转化的OKR,作为这届的互联网人,加上工时,是真的很「累」。

为什么选择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高新人才涌入了互联网,说是为了钱也好说是为了大趋势也好,在我从传统行业步入互联网后,几乎每个人都问我,为什么选择互联网?我总结了这几点,同时也给自己一把打脸:

1.因为年轻,因为承受更强

没有一个行业比互联网变化更快,如果你在一个快速迭代的集团,你可能就面临着业务频繁更换的局面,不仅是你做的事在变动,组织架构也在变动,有可能到你这辈子可能都擦不到边的行业,也有可能面临被裁或转岗,这些如果不是因为年轻,你能更好的适应和承受吗?但如果要体验,请年轻的时候来走一回。

2.因为互联,因为见效更快

没有一个行业像互联网一样,能今天撒种,明天就能看到结果。

因为互联网的模式成本很轻,实现能力也不用太多周期,但拼的已经不是见效快的赛道了,而是为了见效,能快速拿到结果。

是啊,人的生命那么短暂,企业也是,如果能看到结果,为什么不在当下?

互联网未必都在前沿

我们看到的所有前沿消息,其实要么是互联网的几个个别核心业务做出的,或者是传统制造行业在摸索的,而大部分的资源,其实都消耗在了对于社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举个例子,原来从事的互联网媒体行业,其实一直在打磨用户心智,利用人性的弱点不断洗稿。

作为内容行业,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形式是改变以及推进用户对内容质量的需求,和更快获取所需内容的便利。

只是复制,结果就是用这些漫天形式促使用户养成了匹配我们的阅读习惯,因为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比较碎而短,所以诞生了长图少文、短视频,打造所谓的沉浸式分发和下滑机制,以使用户看似越来越碎,却花了更多的时间。

内容的OKR指向了如何提升用户留存,如何让客户广告产生更多效益,这一切用创新见效太慢,所以大部分的,就是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

为了博眼球,干了不少「杀」了别人时间的事。

但不知道多少人意识到,杀人时间等于杀其生命。

比如疫情来了,口罩生产成了前线,互联网媒体人在做什么?不到1%是在传递真消息,而多于90%在加工扩散,不乏利用共情出了一堆PR稿的、假消息、夸张信息的,所以相对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在推进社会整体生产力上,为了存活不断拼创新力或是效率,虽小但也是有贡献的。

互联网人再就业很难

之前就有曝出「35岁技术人员被裁去哪?」,其实互联网人再就业非常之难,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年龄竞争越来越大,如果爬不上上升岗位,除非自己创业,或者再找个互联网公司当个管理,继续一轮被割韭菜到割别人韭菜的循环里,基本上想回到传统制造业这些基本很难,当然不是说比如财务、行政这类通用岗位,可能影响会小一些,而那些应互联网而生的产品经理、研发、运营等,离开互联网,除非能力够强,能到一些企业担任网管、线上产品研发,几乎没有像互联网那样的「用武之地」。

之前对互联网一阵狂批是人民日报批社区团购买菜业务,不少巨头企业明言之是为民众提供便利,其实在不少人看到了社区的群聚和下沉效应,都往社区琢磨该怎么掏空这部分的利润空间,而且已经有头部和垂直企业在做了,后面的无非就是如何压榨,抢占市场再挤出一些油水来或是搞垄断,他们并没有为真正的民生去考虑,所以这一把当头棒喝,就说的是,你有这么强的资源和能力,为什么偏偏要为蝇头小利耗费更多的人力?那么多该做但长线的事情,却一直因为布局时间长、耗费资源多,而没有人去做。

以上问题其实不一定只存在于互联网,我相信大部分行业都有。

其实我想了很久拼多多某员工在知乎上被谩骂的那句话,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人不认可的,虽然从公司层面并不妥当。

行业出现了问题,总有人要说明白的。

互联网人就该死吗?在他们未入局前线大小厂前,本可以在自己的二三线老家打一份工安享妻儿围绕,哪怕在一线也或许可以考个公务员,谋个安定稳定的工作。

他们刚毕业的时候,是满怀憧憬,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做一份改变的。

但不是被私企的制度磨到韧劲全无,就是被一些互联网强力绩效制度剥削到家庭破碎、早衰早逝。

相信行业向上的力量

再看经典《从乌合之众》、《规则》,其实他们都给你归结好了,很显然,如果这个社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其实一段新的亡故消息出来并不是感叹漠视和快速遗忘,而是迅速做出解决和反应:互联网人是否该声讨自己的劳动保护权益?企业是否也该反思内部为了业绩数字的能效平衡?如何更高效,更集中高新人才为社会做更多促进发展的事情?这些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和打工人应该在当下思考的。

我不是唱衰这个行业,或是为体制的腐朽而忧伤。

如果说为了钱而死,我相信所有互联网人都不愿意,但拼的就是自己的体力和那一点概率。

我们不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大举动,却连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左右。

但我们仍然希望,在这种步调快而容易实现梦想的行业,不仅仅为了生存,而是能贡献一份很小卑微但能被看到的力量。

体制不会改变吗?你们愿意离开互联网「保命」吗?多少人含含糊糊,答案却也尽然,却也不尽然。

也希望更多媒体,不要再「调侃」和拿互联网人做吸眼球的无用选题了。

我始终相信还有一股力量,在试图改变着,希望大家都能做对事,做好事,能被理解。

文首来自电影《实习大叔》,也是这部电影让我无数次对互联网拥有信心。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